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ensure you get the best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.
To learn more about our privacy policy Click here對於寶寶們來說,牙齒的第一個時間節點就是出生后的萌牙期,長牙對於寶寶來說是成長,也是一件“痛苦”的事兒。
一向乖巧的寶寶卻突然化身小惡魔,經常哭鬧,煩躁不安,食慾不佳,口水流一身,還亂啃咬…簡直可怕!
此時新手爸媽們都該掌握哪些技能呢?朋友圈裡的那些熱文是否靠譜?
下面為大家講解“萌牙期的那些事”!
人的一生會有兩種形態的牙齒:乳牙和恆牙,除先天缺失或者多生牙外正常乳牙應該有20顆,恆牙有28-32顆。
▎時間順序
一般情況下,寶寶出生后第6~10個月就會開始萌出第一顆乳牙,從下頜的前牙開始對稱性地長出,陸續的長出兩邊的側前牙,尖牙和乳磨牙。通常到2歲半~3歲左右,20顆乳牙會完全出齊。
到了6歲左右,恆牙就會逐漸開始長出,有些小朋友是先長六齡齒(第一恆磨牙),有些是從下頜的前牙開始替換乳牙,這都是正常情況。陸陸續續的換牙過程,差不多要持續到12~14歲左右,這時所有的恆牙都換好和萌出,一共28顆牙齒就位。
PS:第一恆磨牙因其在6歲左右萌出,所以習慣稱為“六齡齒”,上下左右各一顆,同時也是寶寶們萌出的第一顆恆牙喲~
▎個體差異
寶寶乳牙萌出時間一般從第6個月開始至2歲半全部出齊。但有的寶寶出生后4個月就開始萌牙了,有的寶寶呢晚至13個月才萌出第1顆乳牙。
這種差異可能是與遺傳因素、寶寶的性別、出生體重有關,同時還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,如氣溫、營養狀況、疾病等。
一般女寶寶比男寶寶牙齒髮育早,出生體重重的寶寶出牙要早些;
身高、體重較高的兒童比營養差,身高、體重低的兒童牙齒萌出較早;
寒冷地區的兒童較溫熱地區的兒童牙齒萌出遲。
這樣的萌牙時間差異是正常並且可以接受的。但是,如果寶寶1周歲后仍遲遲未萌第一顆乳牙,就屬於牙齒萌出過遲,需要查找原因,能與佝僂病、甲狀腺功能低下以及營養缺乏等有關。
牙齒萌出時會刺激三叉神經,進而引起唾液分泌量增加,但由於幼兒還沒有吞咽大量唾液的習慣,口腔又淺,因此唾液往往流到口外,形成所謂的”生理性流涎”。
所以,寶寶萌牙時流口水其實是正常現象,不用擔心,這種現象會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。
需要注意的是,唾液對皮膚有一定刺激作用,因此家長需要用柔軟的棉布及時幫寶寶擦乾淨口水避免感染。
寶寶可能會感受到即將冒出小牙的牙齦處會有點腫痛、破皮,因此出現啼哭、煩躁不安等癥狀。
家長們可以買一些牙膠或磨牙棒之類的產品讓寶寶咬,一來可以讓寶寶轉移注意力,緩解不適;二來還能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。
萌牙期間給孩子喂需要咀嚼或是溫熱的食物,孩子難免會感到不舒服因而拒絕進食。
如果確認孩子沒有生病或由其他因素導致不肯吃飯,而是因為長牙感到不舒服,這時千萬不要強迫他吃東西,可以準備一些有營養又冰涼的軟質食物來給孩子,來舒緩長牙的不適。
當寶寶萌出第一顆牙齒的時候,我們就要為他清潔口腔。但是你可知道,不同年齡階段的寶寶,口腔清潔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呢?
▎3歲后食物不宜過於精細
咀嚼食物能促進乳牙牙根的生長發育以及自然吸收、脫落。過於精細的食物會導致寶寶們的牙齒咀嚼功能下降,頜骨發育較差。因此,家長應當讓孩子多進食蔬果,如芹菜、花生、蘋果、甘蔗等耐嚼食物。
Comments